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改造旱区中低产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发表日期:2015-09-30来源:放大 缩小

       

    

  近年来,国外粮食出口价格偏低,中国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而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攀升;国家支农补贴负担不堪重负,粮食生产效益不断下滑;南方雨热丰沛区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北方缺水区粮食生产代价不断提高;东部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西部旱地农业未发挥潜力。这“八重挤压”持续凸显,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在中国耕地中,水地、旱地面积各占一半,有9亿亩灌溉中高产稳产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人口线(黑河-腾冲)以东,半湿润的东北、华北和湿润的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地区,是中国的第一粮仓,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保障了中国粮食生产60%-70%的生产能力。而9亿亩旱地占全国中低产田(14亿亩)的64%,多分布在胡焕庸人口线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波动区,灾年是受灾减产严重地区,丰年是粮食总产增量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中国的第二粮仓,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区。 

  如何通过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旱地节水农业新技术等,进一步改造旱区中低产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建议“十三五”立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低产田第二粮仓科技工程”。我国4亿亩高产区第一粮仓需要科技经济投入持续才能保持高产稳产,但高产潜力有限,环境污染压力大。而8亿亩中低产粮田第二粮仓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因此,建议国家“十三五”期间,借鉴“十二五”期间投资380亿元启动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的模式,由国务院牵头,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总体部署)、财政部(资金配套)、中科院(水资源和农业宏观战略)、水利部(调水工程设计)、科技部(科技增粮增效)、农业部(后备耕地开发)、西部各省等部委、省区,在支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第一粮仓)的同时,另外立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低产田第二粮仓科技工程”,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快中低产田区水利建设。常言道,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是决定作物高产和粮食安全的第一大限制因子。加快9亿亩旱地中低产田区水利建设,是挖掘第二粮仓生产潜力的关键。按照从易到难,其治理重点区域首先是气候温暖半湿润,一年两熟,但以旱作农业为主,以淮北平原为代表的黄淮南片地区。其次是气候半干旱,但随着气候变暖,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的黄土高原地区。再次是随着气候变暖生产潜力明显提高,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一年一熟的东北地区。最后是解决新疆、甘肃、宁夏等干旱地区缺水和农业增产的问题。 

  第三,建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同时,把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及现代农业发展做为一项科技发展战略进行落实,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粮食安全,扩大农产品贸易,提高经济效益,带动西部贫困地区奔向小康。 

  第四,增加中低产田区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目前大部分农业科技投入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即高产区,对中低产田投入相对较少,形成了中低产田区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局面,中低产田区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建议加强中低产田区的科技、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等投入,可快速开发中低产田的生产潜力。 

  第五,科学分类指导中低产田科技支撑投入。在中产区向高产区的改造中,集成应用科技部组织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成功经验。在低产区向中产区提升改造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技术创新研发,克服不同类型的低产障碍因子。由于中低产田类型不同,治理的难点也不相同,要分类科学研发相关技术,分类指导不同区域中低产田改造方法。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在稳定粮食发展的同时,要发展经济林果、蔬菜、中草药、花卉、草地畜牧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业,节水灌溉,带动群众增产增收。 

  总之,目前我国粮食总产提高已经从靠增加面积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绿色提质增效方向发展,需要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中国要东西平衡、南北共同繁荣发展,要发展一带一路,要突破胡焕庸线,就必须要在抓好高产农田区第一粮仓的同时,加快调水工程建设促进中低产田第二粮仓改造,才能挖掘中国农业的生产潜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 (张正斌  365英国上市官网  本文来自: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2015-9-10,第6版,详见附件 )

    

  附件:改造旱区中低产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附件: